第431章 吐蕃使者向唐朝进献贡品
一枚君悦芙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431章 吐蕃使者向唐朝进献贡品,大唐: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!,一枚君悦芙,奇书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永徽五年八月的长安,朱雀大街的槐树正落着花。
鸿胪寺卿萧嗣业轻手轻脚地撩开驿馆的竹帘,生怕惊扰了正在庭院里忙碌的吐蕃使者禄东赞。
他定睛一看,只见禄东赞正蹲在青石板前,聚精会神地用小刀在石板上刻着什么。
禄东赞身穿一件氆氇长袍,这是吐蕃特有的传统服饰,其质地厚实,保暖性极佳。
他的鼻梁高挺,面部轮廓分明,透露出一种坚毅和果敢的气质。
当他听到萧嗣业的脚步声时,缓缓抬起头来,嘴角露出一抹友善的微笑,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。
“萧公,您来了!”
禄东赞热情地打招呼道,
“我正在画我们赞普送的大拂庐呢。”他边说边用手指了指石板上的图案。
萧嗣业走近一看,只见石板上歪歪扭扭地刻着一顶帐篷的形状,旁边还标注着一些文字:
“高七丈,广二十七步”。
他不禁想起三天前在丹凤门接贡时的情景,当时三百名吐蕃骑士护送着贡品浩浩荡荡地入城,打头的那顶毡帐需要用二十头牦牛来拉动,帐顶的金幢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,令人目眩神迷。
“明日就要觐见陛下了,使者不如先试试唐装如何?”
萧嗣业微笑着建议道。
禄东赞却捏着锦缎袖子直摇头,坚决地说:
“我们赞普说了,要穿着吐蕃的衣服去拜见圣人。”
说罢,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羊皮纸,小心翼翼地展开,上面用藏文写着详细的贡品清单:
“良马百匹,大拂庐一,金壶二,玉杯四……”
萧嗣业数着数着,突然停在 \"大拂庐\" 那行
按唐尺算,七丈高的帐篷比太极殿还高,这在长安可是头一遭。
次日辰时,吐蕃使团在宣政殿外候旨。
禄东赞面色凝重地拉着一同前来的吐谷浑降臣,用手指向殿前那尊威严的青铜獬豸:
“这就是天朝人的神兽?”
话音未落,殿内传来内侍唱喏:
“宣吐蕃使者 ”
殿内香烟缭绕,唐高宗李治坐在龙椅上,见禄东赞行的是吐蕃跪礼,便抬手示意平身。
“贵使远来辛苦,”
他扫过殿下的贡品清单:
“听说赞普送了顶大帐篷?”
禄东赞用生硬的汉语回道:
“是!我赞普松赞干布,听闻圣人重修九成宫,特备此帐,可容百人议事。”
他拍拍手,殿外的吐蕃骑士便抬进个缩小的拂庐模型 牛皮蒙着木架,帐顶开着天窗,四角挂着铜铃。
“哦?”
李治探身细看,见模型内还支着铁炉,
“那么高大的帐篷,怎么搭建?”
“我带来了工匠。三日内,可在大明宫前搭好。”
他想起松赞干布的叮嘱,又补了句,
“赞普还说,若圣人喜欢,来年再送顶镶宝石的。”
一旁的侍中崔敦礼皱起眉头。
自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,吐蕃与唐虽互通使节,但边境的吐谷浑问题始终悬而未决。
他上前一步,故意问道:
“使者知道,我朝的含元殿高多少?”
禄东赞眨眨眼:
“听说是二十丈?”
“自然。”
崔敦礼冷笑:
“贵使的拂庐虽高,终究是毡帐,如何比得上我大唐的宫殿?”
殿内顿时安静下来。
李治看着禄东赞紧握的拳头,突然想起父亲太宗皇帝说过 “自古皆贵中华,贱夷狄,朕独爱之如一”。
“崔爱卿”
他打了个圆场,
“吐蕃乃西陲大国,赞普的心意朕领了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